冷链物流难做 想要破冰应从何入手?
冷链物流在我国是新兴产业、朝阳产业,据预测,中国冷链物流业务规模未来将保持年均25%的高速增长,至2017年,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。随着速冻食品、农产品运输和餐饮、商超、生鲜电商等领域对于冷链需求的增加,电商、物流巨头开始涉足冷链物流行业,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。
冷链物流是物流业务中对基础设施、操作技术水平要求都很高的高端物流。当前的市场环境下,能够提供全面、综合、集成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十分稀少,仅能满足总需求的5%。主要原因是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不够,物流服务网络覆盖的地域有限,同时物流信息系统构建较慢,加之设施、设备陈旧,冷链物流的质量、准确度与及时性达不到商家的要求,商品损耗率居高不下,导致冷链物流成本增加。邮政速递物流如果涉足冷链物流,必须找准定位,建立一个可以令消费者、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满意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模式。
轻重结合的资产发展模式
调查显示,虽然现在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落后于其他成熟市场,但正处于快速增长和基础建设的重要时期,需要很多温度控制、跟踪和IT手段,这些都是冷链行业中必须投入的基础设施。比如生鲜宅配中,鲜和快都是必不可少的,鲜指温度,快指效率,生鲜领域既涉及冷藏、又包含冷冻,这些产品一定是需要储存场地的,没有具备条件的仓库,谈不上食品安全,也做不了冷链物流。
目前,冷链企业大多走的是重资产的发展模式。这种模式意味着对资源的大量占用和较高的成本投入。对于刚刚涉足此领域的企业来说,显然也意味着较高的风险。所以应提倡引入智慧生产的概念。
智慧生产就是在物流过程中的分工合作,在流程中由不同的模块经过调整、组合,来适应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服务的个性化目标,实现资源的共享,流程作业的协同。总的来说,就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概念。物流业是讲求分工协作的产业,而冷链物流还要在原来的求规模、求标准的理念基础上有所发展。这个发展就是加大分工合作力度,资源的使用要更多采取共享的方式,流程制定更多采取协同的方式。这样,以较“轻”的资产配置模式同样能拥有重资产带来的能力。同时,重资产的企业也能通过叠加服务提升价值。
因此,冷链物流发展不需要再纠结于是否需要增加车和库的问题中。如同亚马逊虽然其使用的车和库不是自己的,但对仓库的管理是它自己做的。而它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IT团队和管理团队对这些车和库的管理、控制。可见,冷链物流中资本的投入基础和关键是对信息化的投入。这些投入使冷链的全程跟踪成为可能。其次,是对物流运营模式设计的投入,找到一个好的运营方式,是冷链物流的核心竞争力。
当然,企业发展不能脱离实际,脱离行业的整体状况。总的来说,对于冷链这个行业,必要的资本投入是必须的。标准化的冷库、中高端的冷藏车、专业的物流人才和IT方面的投入,这些软件和硬件是涉足冷链行业的基础条件。
改变传统机制实现物流创新
从内部环境看,传统物流企业在未来发展中,需要改变既有的机制,规范管理;完善服务体系;使快速发展的业务和企业发展战略之间达到平衡;人才的紧缺问题也亟须改变。战略上的改变,如:将传统的投资车辆转变为注重建立冷库基地,将传统的存储仓改为流通仓,实现物流创新。通过仓库的合理规划布局、储位的优化设置及操作的规范流程,与企业的生产及原材料计划相结合,做出货物出入库计划及配送路径优化方案,根据层高及客户货物周转频次等因素进行货位功能定位,提供分拨分拣、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,增强货物的流动性,提高仓库利用率。在消费重点市场,实施区域内共同配送。选择在部分发达的城市,面向大卖场、连锁超市等开发专业冷链物流的区域内共同配送业务,提高物流运作效率。
投入资金进行冷库建设的同时,还应注重实现信息化上的创新,积极推进低温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,突出仓储信息平台功能,通过平台提供库存、出入库、运输、仓储调拨等信息,将客户的仓库节点联动,优化整个物流网络的运作。通过信息数据库进行对货物运输过程的监控和追溯,保障货物的品质及安全。在平台成熟的基础上,进一步开放数据接口,将公司平台与业内其他资源平台对接,形成冷链物流行业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。
此外,面对消费者对冷链物流提出的更高要求,以及城市交通状况、市场、政策等因素变化,企业还需要规范运作,不断调整、完善和提升对冷链物流的管理。冷链物流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仓储、运输、配送层面。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,创新经营模式,转变经营思路。适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经济的发展要求,研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。利用“多温层”技术,根据食品的不同保温要求,设置隔热层于冷藏和冷冻之间,抑制果实的快速熟化,切实做到保安全、保味道、保健康。运用计算机系统,输入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信息,如产品数量、贮藏位置等,按时提货、补货,及时掌握产品的保质期、库龄等信息,提升冷链物流的效率及管理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