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状:冷库建设稳步发展,经营管理模式落后
自2010年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出台之后,我国冷库市场就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。今年10月份,国务院又印发了《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,助推着冷库建设朝着规模化、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。
据中国仓储协会冷藏库分会统计,截至2013年年底,我国冷库总容量已达到8345万立方米,提前超额完成了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的规定目标。就冷库的组成结构而言,我国冻结物冷库和冷却物冷库所占比重较大,而超低温冷库则发展缓慢。在2013年冷库总容量中,冻结物冷库和冷却物冷库为6329万立方米,而超低温冷库仅为15.8万立方米。而从冷库分布区域来看,东部地区净增容量最高,而西部地区增长比例更高。
全国冷库主要分为公用冷库和自用冷库两大类,其中,自用冷库所占比重较大,占75.49%。而在公用冷库中,主要有公共储存型、市场配套型、物流配送型等三种,其中公共储存型占比最大,占66.30%。而自用冷库中,生产储存型冷库占比较大,占92.39%,物流配送型则占6.68%。虽然我国冷库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持续发展,然而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。总体而言,各地建设的冷库,量的增长很明显,但质的变化不大。
和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冷库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。冷库主要采用人工堆码,手工管理,产品损耗大,也很容易“断链”。此外,在冷库运营中,安全问题尤为突出,其中涉氨制冷企业火灾频发,不仅为企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,也为企业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。
关注:破题氨制冷安全复叠制冷系统受关注
氨泄漏引发的冷库安全事件,一直是冷库从业人员难以排解的痛。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海霸王食品厂发生了一场液氨泄漏事故,由于消防人员赶到得及时,未造成人员伤亡。据了解,从2008年到2013年,每年都会发生10多起冷库安全事件。
在一系列的冷库安全事件中,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。其一,舆论媒体过分夸大氨的危险性,涉氨冷库项目审批随意性强;其二,冷库从业人员培训上岗“证出多门”,现有培训方式孕育着事故隐患;其三,冷库氨制冷系统的技改小项目设计施工报批无专门通道。
氨是一种优良的制冷剂,已经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,而且其价格低廉,运营维护的费用低。冷库建设期间的安全事故大多由施工现场管理原因造成,与氨无关;而冷库使用期间的安全事故,20%的事故是由设计原因造成的,40%的事故是由施工留有隐患造成的,剩下的40%是由违章造作造成的。
然而,对当下的氨制冷系统。首先,在系统中多采用自动控制,从而减少操作人员与氨接触的几率及误操作率,提升系统稳定性;其次,储氨设备尽可能室外露天布置,一旦泄漏,室外设备可以降低氨的浓度;最后,减少氨的充注量。减少氨的充注量是氨制冷系统的发展方向。根据《冷库设计规范》(GB50072-2010)规定,对使用氨作制冷剂的冷库制冷系统,其氨制冷剂总的充注量不应超过40000kg。减少氨的使用量,在制冷系统中,可以用二氧化碳为制冷剂。
在国家环保部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金支持下,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开始承担实施NH3/CO2螺杆复叠制冷系统替代R22示范项目。而大连獐子岛中央冷藏物流基地现代化冷库就是采用了NH3/CO2螺杆复叠制冷系统,是国内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CO2制冷应用项目,被国家环保部及相关协会授予新型环保制冷工质替代技术示范项目,面向全国食品冷冻冷藏行业进行推广。
环境:冷链物流政策利好,冷库建设需求大
按照储存商品来划分,我国冷库中综合类所占比重较大,占51.66%;其次是果蔬类、水产类和肉禽类,分别占24.78%、12.06%、9.75%。由此可见,以果蔬、水产、肉禽为代表的农产品对冷库建设的需求最为旺盛。
在10月份刚刚发布的《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中,将农产品物流工程写入了中长期规划的重点工程。规划强调,要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,支持“南菜北运”和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、初加工、冷藏保鲜、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,形成重点品种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,提升批发市场等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水平,完善冷链物流网络。
现在全国农产品市场的数量大概有4400个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;专业批发市场由2000年的332个增加到2012年的1044个,其中,肉禽蛋、水产品、蔬菜及其他农产品市场的个数增长较快,占比则由28%上升到59%。此外,全国各类农贸市场有27000多个,其中综合性市场占82%,粮油市场占2.6%,果品市场占2.5%,蔬菜市场占6.6%,水产品市场占1.1%,肉禽蛋市场占1.5%,土畜产品市场占3.1%。
然而,由于多年来社会资本和财政投入多集中于销地市场,产地批发市场数量不足,分布不均,设施简陋,功能单一的问题日益凸显,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最薄弱环节。未来国家将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,如浙江舟山国际水产城等;此外还要积极建设一批区域性产地市场,广泛建设一批农村田头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