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(APEC)北京峰会的核心议题已经敲定,即重点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。这对于已经运行25年的APEC而言将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。
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,而区域、次区域合作和自贸区谈判,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,区域性自贸协定(FTA)已经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风向标,正冲击着WTO、APEC等传统贸易框架,全球正展开新的贸易规则之争。
区域FTA的浪潮,以亚太最为猛烈。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,截至2013年,亚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(FTA)从2002年的36个增至109个,另有148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之中,两者相加达到257个,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FTA发展势头,占到整个区域贸易的70%以上。
区域FTA的盛行当然有其现实基础。在WTO谈判进展艰难,APEC自身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进缓慢的背景之下,APEC成员间FTA大量涌现,各经济体逐渐转向小型的多边贸易自由化。关贸总协定(GATT)第24条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(GATS)第5条曾明确规定WTO对自贸区建设的态度,是自贸区与WTO多边体系共存的基础。然而,GATT第24条本身的缺陷因有效规制的缺失,让FTA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侵蚀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多边体系框架。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,各类FTA纷繁复杂,各自分立。
第一类是美国主导高标准TPP谈判,目前TPP谈判国扩大到12个,经济总量占全球40%,贸易额占全球三成以上,但由于包括了服务贸易以及原产地规则、贸易救济、技术贸易壁垒、竞争政策、动植物检疫、知识产权、政府采购、临时入境、透明度、纠纷解决等广泛内容,对于大多数参与国而言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及。更为重要的是,中国被排斥在外,任何没有中国参与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经济合作都难以有所作为。
第二类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(RCEP)谈判为代表的经贸自由化,包括东盟10国以及中国、印度、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,由于不包括最大经济体美国,因此,更高级别的国际贸易规则也难以真正实现。
第三类以东盟为主的FTA。东盟自贸区是亚洲较早的FTA,目前已经通过四个主要协议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,分别为1992年东盟自贸区关税优惠协议方案(CEPT-FATA)、1995年东盟服务框架协议(AFAS)、1996年东盟产业合作方案(AICO)、1998年东盟投资领域框架协议(AIA)。
然而,综合以上这三类FAT的分析能够看到,由于各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不同,同一种产品来自不同区域和国家关税不同,安全标准、环保标准、市场准入标准不同等难免要加大各国外贸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,并不利于全球贸易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竞争,因此整合亚太区域FTA,促进亚太贸一体化迫在眉睫。
中国始终坚持以多边贸易为主,区域贸易安排为辅的立场。各类型的自贸区,秉持开放、透明、非歧视的原则,朝着统一的多边规则而努力,实现各个自贸区的有机重合,如果各行其是、相互排斥,搞歧视性和排他性,将偏离融合趋势,造成全球价值链和多边规则的碎片化,也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,各种保护主义的抬头,这是贸易全球化的倒退。
另一方面,价值链是亚洲区域贸易整合,推进贸易一体化的基础。数据显示,过去10年中亚洲对欧美出口所占比重明显下降,但区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,区内贸易更为紧密,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价值链和“新的雁阵模式”。目前亚太地区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,贸易总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6%,区内贸易比重高达67%。2000年以来,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贸易额从1000多亿美元增至1.3万亿美元,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、最大出口市场和重要投资来源地。目前,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已超过中国与欧洲、美国的贸易额之和。
中国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,未来5年,中国将释放64万亿元购买力,有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。中国与亚太地区贸易、产业分工深化导致已形成紧密的价值链、产业链、供应链,建设亚太自贸区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该地区各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。
APEC是亚太自贸区的基础,探索APEC的未来前景和出路是核心议题。目前, APEC贸易部长会议已经批准了《促进亚太地区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蓝图》和《全球价值链中的APEC贸易增加值核算战略框架》;通过了《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倡议》、《建立APEC供应链联盟倡议》,同意推动建设亚太绿色供应链网络,致力于提升亚太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,这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整合了现有亚太区域内的FTA标准,也有望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亚太贸易乃至全球贸易的融合,真正推动新一轮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发展。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