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行业新闻
三大瓶颈制约我国节能专利转化
来源:现代冷暖信息网2006-01-17 14:28221
 
  中国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,实现可持续发展,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发展和能源的关系。但是中国也是个能耗很大、能源利用率很低的发展中国家,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%,比发达国家低了10个百分点。这一对矛盾,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能源的总量是有限的,要保证社会持久发展的能源需要,只有节能。目前,节能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视。
    
     节能,离不开技术的支撑,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高,与他们的节能技术是分不开的。随着我国对节能工作的重视,每年也有不少节能技术问世,包括很多专利技术。但是,有资料显示,我国的很多节能专利技术虽然已在转化中介登记了一两年,却无人问当津。有不少专利技术无化转化成现实的节能手段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了节能专利技术的转化?如何促进节能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?针对这一探索性问题,我们精心组织了一个专题,试图不同视角、不同的层面进行剖析,希望能对社会起到提供信息、提出思考和建议的作用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,节能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,不少厂家也纷纷打起了节能牌。但在北京技术市场的供求信息库中,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发现有不少环保节能专利技术登记已一两年,却乏人问津,无法转化成产品。那么,到底有哪些因素制约了节能专利技术的转化呢?   
    
     缺乏独立的评估机构   
    
     "有了专利不等于就能有成果。"对节能专利转化难的问题,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书记王洪强表示,很多人都觉得专利技术转化难是融资难,其实融资难是因为对专利技术的市场前景缺乏客观可靠的评估,投资方当然不会贸然投资。毕竟节能专利的实际效果是否和权利要求书上一致还有待实践考验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技术的开发程度至少可分为图纸、样机、中试、小批量生产、工业化生产等几个阶段。从技术图纸到产品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,要做的后续工作很多,一些实验室技术还需要二次开发能力。应该怎么做,需要多大的投入,在节能领域则是节能的效果有多好,投入超过同类非节能产品的部分能不能通过收益补回来……这些都需要客观独立的评估,不是专利权人自己说了算,也不是靠政府能说服投资方的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投资者自然选择市场前景好或者相对容易转化成产品的技术。王洪强介绍说,有些节水马桶专利技术比较容易实施,很快就有厂家愿意投产;而节能建筑方面的专利技术涉及到相关的行业标准,投入也相对较大,就需要相关部门协同推动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据了解,在国外,专利技术的评估体系是独立的,评估机构有很多专业人员帮助企业甄别优秀技术成果。在国内,也有一些中介机构在进行评估工作,但其标准是五花八门,流程也不尽规范。有专家指出,如何建设符合国内市场需要的的专利技术评估体系,还得靠政府牵头来做。
    
     技术成本太大   
    
     据了解,尽管建筑节能工作有"百利",但这项工作的推广和发展并不乐观,甚至出现了节能建筑"叫好不叫座"的尴尬局面。重庆市建委科技教育处处长董勇说,早在1998年,重庆市开始启动建筑节能工作,去年,重庆市开工建设的节能建筑示范工程面积达124万平方米。尽管如此,此项工作的推广仍不理想,每年达到住宅节能设计标准的不足竣工住宅总量的5%。  
    
     开发商积极性不高是节能建筑发展遭遇尴尬的重要原因。一般来讲,建造节能房的成本比普通住宅高出10%左右,每平方米售价也"水涨船高"要高出100至200元。开发商普遍认为,节能建筑与普通住宅从表面上看并无多大差别,消费者在短期内感受不到节能效应,再加上节能房的售价较高,市场需求不大,又无强制执行手段,因此积极性不高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,都伴随着市场风险,这其中就包括消费者对新生事物在接受过程中的迟疑态度。本报记者曾经随机询问过几个家电消费者,他们表示近期内不会选择节能家电,对使用效果仍有怀疑,看看市场状况再说,但以后肯定会选择购买节能的家电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一些技术相对于市场需求并不成熟   
    
     节能不是一句口号,背后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作支撑,如果技术不过关,节能就只能成为一种空谈。例如,对于太阳能的利用,我国的步伐并不落后,如今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,但要进入到更多的领域,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   
    
     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李戬洪说,目前很多商家根本不具备生产太阳能空调的能力,他们推出的太阳能空调只是在普通空调上加一个太阳能板,利用传统的太阳能技术原理,冬天可以致热,但夏天却不能致冷,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太阳能驱动空调。"对于这样的技术,消费者怎么会买单呢?"   
    
     李戬洪认为,技术成熟了自然会有市场,一些企业不在技术上下工夫,重点投入在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上,利用国家倡导的节能政策进行浮夸式的宣传,将会对节能技术市场的发展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。
打赏
  • 0人打赏
    举报
关闭
同类资讯